hsingko


五月阅读总结

小说

这个月翻了很多短篇集,这里从每本中挑一些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裂隙之外》

同名作。是 Love, Death & Robots 第一季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未来星际旅行有极低的机率出差错,会导致飞船随机掉进宇宙的黑暗角落无法逃离。“失事的星际飞船”是科幻史中常见的主题,这类作品中的受害者们常常会失落科技重返原始社会、或是时空错乱经历文明灭绝,本作的主角相比之下还算“幸福”。

一睡解千愁 。开发出人工智能的富豪冈特从冬眠中醒来,期待未来能战胜死亡的他却发现世界远不是他想象的样子。没有星际旅行,也没有更高级的科技,人们还在使用化石能源,唯一的区别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陷入冬眠,还清醒的人只有几十万人。冈特一开始以为所有人都偷懒选择冬眠,进而导致的发展停滞,后来才发现真相远比他想象得要可怕。

落泪号的最后遗志 。正统 cosmic horror 。三个宇航员来到一个陌生星球,发现了一个恐怖的山洞,里面收容着一个可怕的瘟疫,一旦释放出来就会导致文明灭绝。看管它的是一个远古飞船的 AI ,它吸收了曾经主人的记忆而决定继续自己的使命,但不管这个星球有多偏僻,始终会有飞船误入此地,为此它不得不吸收更多人、更多种族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但却也同时使它变得更加显眼。

废土: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

这个集子的主题是后启示录。

系统管理员照管世界 。非常适合程序员阅读的故事。世界被不具名力量毁灭,但一小群网络管理员活了下来。还记得《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吗?整天打键盘的 geek 们终于有机会建立自由政权了!但其实除此以外他们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让我印象深刻的里面对皮肤病的细节描写,看得我一直在挠自己的头皮屑。

错失审判 。一群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回到地球,发现审判日已经过去了,他们被上帝落下了。主角和他的恋人准备在这个被遗弃的世界中成为亚当和夏娃,但也有其它人想要呼唤上帝把他们接走,更有一个偏执的人决定极端方法来吸引上帝的注意。如果是我,其实倒都无所谓。在这个新世界唯一的不便之处就是科技的彻底停摆,小说中距离审判日已经过去四年,但在这群宇航员看来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过不了多久他们便会重返蛮荒时代吧。里面所有人的想法我都理解,对于再造文明我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人总是幻想着重来的话就能避免历史上的弯路,但我认为文明的进步必然伴随着剧痛,要我说还是一开始就不要继续文明比较好。

闪光骇客

标题同名作。三体中简单提到了一个数学律武器,但没有过多展开。在理性主义者中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数学在宇宙中的一致性。很多科幻小说设定中同外星人建立第一次接触时会通过数学规律来建立共同语言,因为普遍认为只有数学才是文明通用的语言,即便宇宙各处的物理常量不尽相同,但 2+2 永远不可能等于 5 。数学律武器概念的设想就来自于此,假如一个文明发达到可以操纵数学本身,那么它必定成为最可怕的武器,因为物质的运行规律就有赖于此。然而在大多数作品中,数学律武器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设定,但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具体设想了如果在不同文明中依赖的数学系统完全不同会有怎样的发展。这让我想到不朽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系统的完备性和一致性不可兼得。

意识上传中

又一本格雷格大佬的书。其实他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值得一看。这个集子的主题是人类的意识飞升,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类意识形态本质的思考。

我最喜欢的是 金库保管箱 。如果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变成另一个人,这样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有部动画的设定和这个故事很像,叫做《马丁的早晨》。这个故事吸引我的一点是,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思考。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变成另一个人,他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在他的眼中,父母没有固定的样貌特征,周遭的环境每天都在改变。他会面临怎样的冲突和抉择?我还喜欢这个故事的一点是主角对这种遭遇的应对。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试图通过理性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遭遇。每次寄生之后,他记录下宿主的各项资料,将其保管在金库中;在此基础上,他还统计了寄生目标的频率分布,在地理位置上的对应关系等等。最后他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真相的。我表面上是个不可知论者,但骨子里还是憧憬着理性主义。

在最后一篇故事, 谎言空间中的不稳定轨道 中,人类社会突然直面彼此的意识形态冲击,持有相同意识形态的人群互相聚集,而在意识场附近的人也会被吸引进而同化。主角为了自由意志而选择逃亡,但自由意志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先知只能出自荒野。

转生接口

刘宇昆大能的书。

标题同名作,讲述的是拥有洗脑能力的外星人占领地球后通过消除种族屠杀记忆来实现和平。这是一个对现实的不错隐喻,里面的外星人也会对自己洗脑,与犯下罪行的人格切割,于是真正变成了“温和”的统治者,面对反抗组织的刺杀时甚至非常无辜。在现实中,展开侵略战争的国家的后人们也需要为先人的罪恶赎罪吗?如果是这样和平岂不是永远不会到来?至少对于现实来说,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没有答案。但我想,和平至少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记忆之上,选择性地忽略和强调都是文明等级的罪恶。

黏膜人间

本月读的唯一一本长篇,猎奇悬疑情色血腥大作。

两个初中生被他们的弟弟雷太欺负,弟弟身高近两米,甚至连父亲也被他虐待。初中生们害怕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于是就想要向村子附近的河童求救。然而河童只和流浪汉来往,流浪汉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条件是弟弟要给他打手枪。

是的,你没有看错。

全书笼罩在一股狂气与病态的气氛之中。女主的哥哥被征召,于是他连夜成了逃兵,父母因此被抓,沦为低等公民,她也一直被村里人欺负。最精彩或最令人恶心的剧情就在宪兵对女主施虐的部分,在施展了传统的水刑——即强制灌水然后一脚踩爆肚子——之后,少佐决定尝试最新研制的药物“骷髅”,这种药剂会让被注射的人体验到生不如死的幻境,女主经历骇人听闻的遭遇后仍保守哥哥的秘密,但求猝死以得解脱。我不禁感慨,作者的这种将猎奇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的能力究竟是从哪里得到的呢?要说他是逃脱审判的给水部队成员我也信啊。

非虚构

主要看了两本书。

《无权者的权利》

无权者的权利就在于真实地活,不向意识形态合作,拒绝活在官方的叙事之中。在真实中生活就是对由谎言构成的体制的最大威胁。这些在真实中生活的人们会自发地组织成一个“平行政体”,这样的趋势无可阻挡。

《乡土中国》

我将之称为认识中国的又一个模型。现实纷繁复杂,为此我们需要构造出各种各样的“真空中的球形鸡”来渐进式地理解现实。类似的模型有最近比较流行的“秦制”,出自《秦制两千年》,很早就有人提出中国实质上是“外儒内法”,而这本书的作者更进一步地指出,秦朝之所以能灭六国,正是因为它的制度能最有效率地汲取民力。在义务教育的历史课本中,我们常常对叛变的诸侯义愤填膺,但诸侯的存在也使得民力汲取的金字塔不至于那么高,须知,剥削金字塔每提升一级,中间的的“火耗”就越大,而当底层民众终于直面皇权的剥削时,再也没有什么诸侯国可以让他们逃了。

类似的模型还有早些年流行的血酬,讲的是土匪与政府这两个角色的转变机制;而被禁的《巨婴国》,则从心理层面分析国民性格,皇帝成为国人心中的理想原型,创造性地提供了从传统家庭关系来分析政治基因的视角。

回到这本书。所谓的乡土中国,自然指的是基层中国。全书的组织形式大致是:辨识对传统社会的经验性观察,厘清概念,提出自己的定义,用这种概念反过来去思考一开始观察到的现象。作者的关注点同样也是家庭,以及从父系血亲蔓延出来的家族观念。而理解他理论的一个要点就是所谓的“差序格局”,有别于西方人人平等的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衡量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标准乃是家族关系的远近,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是无法发展出法治观念的。

我还感兴趣的一个角度是乡土社会与儒教之间的关联。作者也常常引用《论语》来佐证他的定义。那么究竟是乡土社会培育出了儒教的道德,还是儒教规训了人们的观念?还是这两者在互相影响?作者指出在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并且也认为乡土社会的道德是基于稳定社会关系而发展出的习俗,那么看上去第一种情况更接近正确。而如今中国的家庭关系随着工业化生产而被打破,那么肯定已经失去了传统道德的土壤。我曾经听的王德峰教授讲的一个话题,叫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他看来,差异的根源不是乡土,而是文字;他认为最近道德沦丧的社会是因为人们崇尚物质,缺乏精神建设,依靠法治是行不通的,解决之法是让人们重新阅读经典,如《论语》。在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古人难道很有道德吗,儒家经典对当时的底层人又多大的影响?如今看来,他的这种观点或许更适合政治精英的自我修养,毕竟家族已经被打破了,但半部论语或可再治天下。

文章

  • Will AI kill blogging ᕕ( ᐛ )ᕗ Herman’s blog:谈到 ChatGPT 是否会摧毁博客生态。我和作者的想法类似。假如将来互联网的大部分文字内容都会由 AI 生成,那么人工文章就变得珍贵,因为作为读者,我阅读的一大动机是理解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从别人的文字中经验他们的生活。而作为博客的写作者,AI 也无法替代自己的思考,因为写作也是梳理自己知识的过程。从这些角度看,独立博客或许会在这样的时代重新成为主流
  • My Lifetime Reading Plan - by Ted Gioia - The Honest Broker:爵士乐专家、阅读爱好者的回忆录,回顾了他的阅读生涯。一位通过阅读自学成才的典范,也是终生学习的榜样。我果然应该开始阅读难一点的书了,一直在读小说并不会让我的心智有所成长,人家张口就是莎士比亚和柏拉图,我却只能对各种故事原型津津乐道,实在汗颜
  • Attempto Controlled English Hacker News:一个简化英语的尝试,通过使用简明的语法和单词减少文本的歧义。随着生成式 AI 的兴起, 掌握 ACE 在将来说不定会变成如英语一样重要的技能。类似的尝试还有 Plain EnglishSimple English Wikipedia 等等,一些政府机构已经开始采用类似的标准进行公文写作,便于公民理解政策。感觉这正是曾经的 Esperanto 的宏愿,然而世界语的使用者实在太少了,目前的主流语言中,只有英语有再建巴别塔的希望
  • suno-aibark 🔊 Text-Prompted Generative Audio Model:接近真人发音的 tts 模型,语气和停顿模拟远超微软等一众传统引擎,它竟然还能唱歌……AI 大爆炸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希望普通人在这样的时代也能有条活路
  • Only Use Old Computers! Luke’s Webpage:油管 Linux 网红,这篇文章中,他认为我们不应该追求电脑设备的更新,相反,应使用老式的电脑,比如 ThinkPad X230。他的理由是:对于普通人(只看视频、编辑文档)来说,08 年之后的电脑就已经性能过剩了;并且最近的电脑被设计得更容易坏,有更多的基于硬件的监控模块,对开源世界更不友好。而其中很多人更新硬件的原因是电脑变卡了,但其实那是 Windows 的问题,Linux 能在十几年前的电脑上流畅运行。他的这番言论想必只有开源魔怔人才会认同,比如我,我现在的用的笔记本也已经快七八年了,运行的 arch 非常流畅,只有当编译软件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痛点(不过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去 aur 上找 bin 源)
  • Map of 18,237 files. More than 22 years of writing in text files. Plus OneNote to Markdown conversion. ObsidianMD:重度笔记使用者的 Obsidian 体验,积累了从 96 年开始至今共一万多份笔记。以前总担心 Obsidian 在后期会出现性能问题,看了这篇分享之后就放心了。另外他经验也非常具有参考性,他经常在 NewsLetter 上发表文章,在笔记方面,他专注于 Action 而非笔记的形式,这对于喜欢鼓捣“文具”的用户是一个警示:假如无法将笔记中的知识转化为产出,那么费劲记录的东西无非是一坨垃圾。在他那里,笔记真正地成为了“知识复利”,依靠如此庞大而高质量的笔记,他已经能一天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