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读:寓言、哲学、怪谈以及更多的谋杀
上月家里发生了一件很让我震惊的事,导致我在这段时间里都没有写博客。那件事本身也很值得记录,它使得我对现实社会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但那场事件的风波目前还未完全平息,此外我也需要与它隔开一段时空的距离来让情绪平复下来,如此才能让文字不沦为宣泄的工具。但太久没有写作会让我的头脑变得迟钝,所幸一直以来并未停止阅读(尽管读的大多是通俗文学),不如就先写一篇从 2 月初至今的阅读笔记吧。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治疗主题的寓言故事,原理应当是自弗洛伊德发展而来的精神分析法,认为童年经历影响一生。以前读过原作《柳林风声》,现在早就忘记了故事讲的什么,就记得有一只特立独行的蛤蟆,它惹出了不少的麻烦。蛤蟆先生在本书中成为了闭门不出的“抑郁蛙”,它的朋友们担心它于是建议它去看心理医生,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蛤蟆和医生的谈话治疗。通过回溯记忆,它们找出了蛤蟆抑郁的根源是父子关系,他没能成为父亲想要它成为的人,因此经常让他失望,而父亲的严厉教育也让他形成了一种讨好式的人格,即便在长大之后,还是会不自觉地将那些强势的人和父亲的影子重合,这导致它一直以来都没能为自己而活。治疗的方法也是“精神分析”式的,当它们找到了病因之后它的抑郁就不翼而飞了,和弗洛伊德笔下的奇迹如出一辙。这点导致这本书和“鸡汤”无异,不过其理论模型对于心理学的新人倒有启发的价值。
《 雪花写作法 》。一直以来都想要成为作家,也读了很多创意写作方面的书,不过始终缺乏动笔的勇气,而这本书正是一本关于写作的寓言。在动笔之前要不要写大纲?对于这个问题有泾渭分明的两派,雪花写作法走的是中道。作者以“雪花”的分形结构作为该方法的意象,提倡“渐近式”的写作,在人物和情节两端之间来回摇摆,不断深入,在铺设剧情梗概之后勾勒人物,再深入情节的三幕结构进行细部的情节构思,在这个基础上无疑会对人物提出更具体的形象要求。如此往复最终形成一个绵密的细纲。如同所有寓言性质的书一样,第一遍读了之后会感到非常振奋,但是落实到行动时才会发现其困难所在。不过本书有趣的一点是它是“自指”的,即小说本身就是通过“雪花写作法”完成的,书末作者也贴心地给出了绘制这片“雪花”的步骤,比起其它写作指导书更具有参考价值。
《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回想起来最近真的是读了很多寓言式的书,这本也不例外。光看书名你或许会以为这本书谈论的是哲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或者说它谈论的是所谓的“生活哲学”。可惜书中充当苏格拉底的导师采用的并非先贤的教法,他不会像苏格拉底那样通过不断深入的询问来启发学生,在我看来,他更像是印度的苦行僧,他用“神通”吸引人,然后教导类似佛陀的生活艺术。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人对东方思想的“神秘憧憬”,在这种意义上和 Dr.Strange 的经历并无本质的区别。我是在失眠的一夜偶然打开它的,催眠效果很不错。
《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同样是一则关于哲学的寓言,但是标题很有误导性,可能你会认为它会和其它寓言一样深入浅出,但是读了前几章你会发现这本书真是硬核得不行。本书谈论的是关于“游戏”的定义问题。“定义”是普通人很容易误解的问题之一,一如曾经有很多人以为陈景润真的在研究 1+1 等于几,进而对数学家这一职业产生一种刻薄的偏见。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事物的定义是人为强加的标签,都不必提抽象领域,我们对于具体的事物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梨和苹果这两样东西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泾渭分明的两样东西,但是当把一个“梨苹果”放在你面前时,你能说清它是梨还是苹果吗?再有比如番茄,它是水果还是蔬菜呢?苏格拉底认为存在一个标准概念或模板的世界,现实事物都是对标准模板的不精确“复刻”,人接触到大量现实事物逐渐“回忆”起了“概念世界”,这是我们在看了 100 多个猫咪视频后,看第 101 只时,仍然能认出那四条腿的生物是“猫”的原因所在,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见过一只“标准猫”。古希腊人对概念的认识是初步的,如今蓬勃发展的机器学习能为我们理解大脑的机制提供不少启发。
不过话题扯远了,维特根斯坦曾以“游戏”为例子,认为它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词语一样,是混乱而不可定义的,本书作者对此提出了挑战。他先建构了一个严密的定义,然后提出了很多初看很有道理的反驳,接着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个定义,使它变得更加自洽完备。作者构建定义的过程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参考苏格拉底的提问法让我对语言的逻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作者对游戏的定义也是有实用价值的,简单来说,游戏是一种“低效率”实现“目标”的活动。曾经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电子游戏的视频,玩家们不满足于简单的通关,他们挑战自我,用各种自发的限制进行游玩以获得更多的乐趣。比如我曾热衷的一个电子游戏《黑暗之魂》,就有所谓的不升级、不和 NPC 进行对话、不翻滚等等挑战,看了这本书后会对所谓的“游戏”有更深入的理解。
《 如幽女怨怼之物 》。终于到推理小说部分了,这书两年前就在书架上了,直到最近才读完。数易其名的青楼,总有一位名叫绯樱的花魁,而她的周围总会发生离奇的坠楼事件,传闻有名为“幽女”的亡魂在阳台上窥探,而真相原来是悲哀的命运。这本书的文学性颇为不错。读着果然染上了标题所说的“怨怼”之情绪。中间龙套作家的事迹到是颇为有趣,增添了几分欢快,怪谈作家和他的伯母的相处常常让我在这沉重的气氛中翘起嘴角。另外我也对日本的妓院制度历史演变产生了兴趣,等读第二遍的时候重点注意相关描述吧。
《 四隅之魔 》。三津田信三的“死相学侦探”系列,相比刀城不是那么有吸引力,系列的第一作我就没读完,这本到是很有趣。在漆黑房间的四个角落里轮流碰肩,一开始的五个人能顺利地完成,但是途中会有一人悄悄走到房间中央,这样游戏还能进行下去吗?这是流行于网络上的“怪谈仪式”之一,我本以为自己不会被吓到,但是三津田信三吓人的功夫确实精湛,当人物们围着墙壁在漆黑的房间绕圈时我感受到了阵阵眩晕与战栗。
《 绝叫 》。霸榜很久的畅销书,终于找来读了,事实证明我对网红书的偏见是不准确的,这书可以称得上是高配版的《白夜行》。公寓里发现了一具被猫啃食的尸体,调查的过程中穿插着死者阳子一生的故事。绝妙的是这书用的是罕见的第二人称,不禁让人联想起特德·姜的那篇名作,这书在我看来是这种视角写作的典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第二遍读,你也能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你会感到惊喜甚至“惊吓”,这里就不剧透了。
《 粘膜蜥蜴 》。我称它为战后变态名作《家畜人鴉俘》的精神续作。开头就是富家公子步入来接他的豪车,蜥蜴人管家在一旁毕恭毕敬,富二代邀请“幸运儿”去参观他家豪宅,而第一站就是人体标本库。本书弥漫着一股狂气,情节发展如同嗑嗨了一样暴走。十年前就想读它了,最近才出了中文,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啊。
《 The five false suicides 》。开始读欧美推理!日式推理最近有点腻,感觉这帮人的思路已经越来越变态了,看多了实在是要疯掉,偶然找到一本西方的推理,谁知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主角们属于一个推理爱好者团体,主角刚得知自己的家族被诅咒,家族树上死得已经就只剩一根独苗了,于是决定和朋友们一起前往小岛进行一个转运仪式。主要看点是密室和多重解答,有人认为这是从日系传承过去的,但我觉得这是自《毒巧克力命案》开启的伟大流派。非常精彩的一作,缺点是真、伪解答都有明显的漏洞。
《 撒旦的足迹 》。可能是“足迹谜题”的巅峰之作,以前对这一门类丝毫不感兴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产生了系统性整理这一主题诡计的想法。最初接触类似情节是在童年阴影的《少年包青天》,里面有个案子是死者倒在林地中央,但只有被害人的脚印。在 The five false suicides 中有个爱好者也想要创作这类诡计,他采用的方法是用马戏团大炮将被害人发射出去。
《 周四推理俱乐部 》。介于安乐椅与走访流之间,不能算是本格,但精彩到了这个程度,我已经不介意了。讲的是养老院的老人们组织了一个推理俱乐部,他们身边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而这些老人个个身怀绝技,会长伊丽莎白还曾经还是间谍组织的高层。我很喜欢本书中对老人们对抗衰老的描写,比如伊丽莎白为了监测自己的记忆力,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每天在日记中提一个问题,记下答案,然后在两个星期后再看这个问题,看自己能否回答得出来。一直以来,老人很少作为故事的主角,仿佛他们都如同《楢山节考》中那样被丢进舍老山,成了社会上的隐形人。我们不该忽视老人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社会让我们 35 失业,65 退休,人被视为煤矿,而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我们的将来。
《 关键词是谋杀 》。之前很火的喜鹊、猫头鹰谋杀案的作者的作品,火的那两本我没看进去,但这本就非常得有意思。大概是因为主角和侦探之间的互动有《神探福尔摩斯》那种腐萌感吧,决定把同作者的书都找来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