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ko


当我喜欢一本小说时,我具体喜欢什么?

世界上有那么多小说,为什么我喜欢这一些而不是那一些?有没有可能找到这样的特征,使得我可以在读完一本小说之前,就明确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它?如果这样的特征集存在,那么今后我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更多真正喜欢的书了。

尽管小说本身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通过将其肢解,我显然可以找到某种共性。

悬念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我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熬夜看完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畅销书都有这样的特征。这类书的典型代表是丹・布朗的系列作品,如《达芬奇密码》。不过如果一本书的优点只有悬念,那么我对它的评价也不会太高,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可能深受吸引,但是不太可能捡起来重读。

人物 。当我发现小说中有吸引我的人物时,那么我也会喜欢上这本书。比如《当尼采哭泣》中的尼采,《荒原狼》中的哈勒尔,《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他们真诚而纯粹,是我想要成为的人。我也敬佩《基督山伯爵》和《群星,我的归宿》中主角们,他们承受了苦难,并成长为悲剧英雄般的人物。当书中的人物是我的楷模或是我的挚友,那么我总是会喜欢上这样的书,我可以一遍遍地重温他们的经历。

风格 。风格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因此我也只能泛泛而谈。比如幽默,我喜欢《堂吉诃德》中主仆两人的俏皮话,这种恰到好处的莞尔总让我不可自拔,而《三怪客泛舟记》这类纯粹的幽默小说则有点太过。我也喜欢富有洞察力的心理描写,比如《到灯塔去》中女主那段精彩的自白,《追忆似水年华》的笔调也是我所喜欢的,常常在失眠的时候起来读它的开头,昏沉的意识想象着异乡旅人等待黎明的情景总是让我泛起怀旧的思绪。

主题 。我发现自己很喜欢以避世为主题的故事,如《魔山》、《海边的卡夫卡》、《鲁滨逊漂流记》等等;我也很喜欢反抗体制的故事,比如《飞越疯人院》,《1984》,《华氏451》等等。

氛围 。可能是从福尔摩斯开始,我喜欢上英伦风味,黄绿色浓雾在街道下翻涌而过的场景总是让我迷醉。我也喜欢哥特恐怖小说,从《化身博士》到洛夫克拉夫特,我不清楚为何自己有这样怪异的喜好,可能是追求刺激吧。另外我也意识到自己不喜欢中国乡土氛围,比如莫言、余华、路遥等的小说,人们对他们颇有赞誉,但我总是本能地厌恶书中的一切,那种巨大而真实的悲哀感我还无法承受,不愿承受。

在找到这些特征之后,我才更清楚当我说“我喜欢这本书”时我究竟在说什么,并且意识到每个人的喜好毕竟不同,那很可能根植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因此向别人推荐书是一种徒劳,企图从别人的书单寻找珍宝也是一种徒劳。不过当你明确自己的喜好,就有了一种高效筛选小说的流程,避免将时间浪费在通读一本你其实并不会喜欢的书上。同时,你可以对选择的通俗小说进行“速读”,即只欣赏里面感兴趣的部分。不必为跳过那么多内容而怀有道德上的愧疚,毕竟这不是什么传世经典,而是单纯供娱乐的消遣。这种技巧也可以用来挑战那些难以接近的名著,而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其中有任何感兴趣的部分,那么也不妨将之暂且放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你还没有为阅读这本书做好精神准备。

最后,只有当明确知道自己的阅读喜好时,才有可能进行准确的评价。单一向度的评分标准无法反应你对这本书的真实感受,你可能喜欢这一特征,但并不喜欢另一个,很多时候你没法决定具体的权重,所以你也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分值。所以口碑类型的网站的参考价值其实非常有限,以后当你看到有人对你中意的书给低分时也不会再感到恼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