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ko


对时下女权思潮的一些思考

最近想要开始研读一些女性主义相关的作品,然而在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认知之前,我就已经通过网络上的一些资讯形成了一套事先的“观点”。这些观点自然不成熟,并且非常个人化,但是我觉得记录下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些想法很可能代表了一些人。将这些观点同研读了这个主题作品后的观点相比较,我想也能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对女性主义或者女权思潮的印象都来自于网络,在现实中我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从来源上看,我因此得出的观点以及结论必然是极端片面的。并且网络上的讯息会因为平台的不同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比如在小红书、豆瓣上的主流信息同虎扑、铁血之类的论坛就会截然不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受众决定的。我在男性主导的论坛中,看到的大多数关于女性主义的资讯大多都是负面的,想必都是经过了可疑的筛选,展现出来的是被蔑称为“女拳”的贬义形象。至于女性主导的论坛,我逛得最多的是豆瓣和菜谱网站,像小红书之类的就从来没有接触过,而我从豆瓣上观察到的反应了女性主义的评论,大多都是对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的猎巫,以及对来自男性网友性骚扰的指控。

我对女权的印象是这样的:在一个密不透风的房间中,一头肥硕的公象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一对男女被挤压在房间的角落透不过气来,男性因为体格较大而占据了相对更多的空间,女性被大象和男性同时压迫,她无法向大象反抗,但对男性却有一战之力。在这个画面中,这个女性就代表了我想象中的女权形象。

在我的思维模型中,女权是建立在人权之上的,在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地方,女权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总体来说,我对国内女权的前途是悲观的,因为它面临了太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根源性的障碍自然是绵延了数千年的男权体制,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女性就处于被长期剥削的地位,从无数史书、演义传记、乡村野史中,悲惨女性的身影已经成了固定的背景,哪怕是清朝覆灭之后,迎来的所谓新时代,也有着白马调、八千湘女上天山这类冷酷玩笑。从古至今,女性与其说像个人,不如说是一种可被随意分配的资源,并且这种地位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至少在很多中国男性心中,女性仍然是可以随意打骂取乐的对象,山东学伴、铁链女、唐山烧烤店等等事件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心理还反应在中国男性对外国男性的敌视上,代表性的就是对黑人的歧视,或许在心底里,他们认为潜在的性资源遭到了外国人的掠夺吧。

除了公权,资本也是女权不得不挑战的大山。资本没有性别,但资本天性就是逐利的,所以看上去会呈现出看似支持女权的姿态。首先如同小红书这类女性大本营的地方,资本事实上已经操控了女性主义,通过虚构故事、片面化信息等手段,资本不断翻搅着女性敏感的神经,一方面获取了流量热点,另一方面也在敦促她们去购买或者抵制相应品牌的商品。这样显然危害了女权的本质,使得很多受众不再追求最初的平权,而是在物质利益角度,通过性剥削的手段从男性身上攫取她们认为被损害的金钱,女性主义被暗中替换成了拜金主义,而讽刺的是,这样会使得一些女性反过来去崇拜追求有权有势的男性。

而女权所面对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障碍自然是来自身边接触到的男性。上司、同事、丈夫、男友,甚至父母,秉承的都是所谓的“中华传统男权”信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女性无法同这些人决裂、也缺乏反抗的力量,因此会长期处于或轻或重的压迫之中。她们做得最多的应该是将这股怨气发布到网络上,鼓动更多相同处境的人对男权社会口诛笔伐,其手段往往限于制造舆论热点、人肉、向公权举报、写虚实相间的小作文等。这股力量虽然庞大,然而却也是盲目的,少不了浑水摸鱼的投机者,受害者往往也都是无力反抗的个体,这样她们就能从这场小小的血祭中获得短暂的满足,但现实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回顾最近中国有名的女性形象,彭帅、张展、乌衣,比起广大的、沉默着的中国男性,她们无疑代表了一股更积极、更具有革命性的力量。

有人会认为女权运动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但我认为反抗本身就是一种最高价值;当周遭只有一片压抑的死寂,那么不妨让歇斯底里的哭嚎来唤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