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ko


简体中文死了吗?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 ,里面有些观点和我一直以来的观察不谋而合,因此我对其颇感兴趣,然而让我失望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并不好。

这篇文章的标题名为《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其主要观点是“中文已死”,当然这里特指“简体中文”,对此 TA 提出的论据是:

  • 用词低幼化。比如前一阵子流行的“绝绝子”。
  • 敏感词越来越多。“杀”字被和谐成“口”,“千里口一人”、“口死比尔”等。
  • 中文失去创造力。表现为用来表达思想的词语变得匮乏,导致网友在抒发感想的时候只会说网络上的流行语、烂梗。
  • 废话越来越多。“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等等。

首先“中文已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显然中文并不是“死语言”,因为世界上使用中文的人口占了近五分之一。维基百科上对 dead language 的定义是:dead language is one that is no longer the native language of any community, even if it is still in use, like Latin. 显然中文无论如何也算不得是“已死”。因此我只能认为作者所谓的“死”的定义,就是其举出的论据本身,即 TA 自己创造了一个“死”的概念,然后他观察到“中文”现状符合这些概念,于是 TA 认为“中文已死”。

其次我也不能认同其观察,比如“中文越来越失去创造力”一条。事实上,我认为中文是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了,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和平台的内容审查。敏感词的确越来越多,并且同时互联网用户也不知道哪些词属于敏感词(一如 1984 中所描绘的那样),那么为了顺利地发表其内容,同时还得让网络上的其他人对此产生兴趣,势必得创造性地使用词语。“绝绝子”、废话文学等等,都是创造性地使用中文的例子。而作者观察到的低幼化,我觉得 TA 未免过于片面。因为“绝绝子”这类词语显然只流行于特定的群体和平台,比如豆瓣。而不同的平台的使用群体之间,其用词特征也天差地别,B 站用户的用词和其他以成年人为用户主体的论坛如雪球、网易等等显然截然不同。

总之我认为这篇文章传达的东西相当浅薄,而且还有标题党之嫌。然而这篇文章确有价值,那就是它引发了对“中文”使用现状的反思。

我认为,中文确实没有“死去”,但是它正在变得越来越政治化,我想从未有一种语言,它会如此深刻地被政治所塑造。

政治对中文的塑造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敏感词,因为它使得中文使用者开始自我审查。一开始,我们只是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而在万不得已使用的时候,也会选择用同音字替代。接着自我审查开始进一步内化,我们甚至开始变得不愿意去思考、甚至去敌视这些敏感词所指示的概念。比如当“民主自由”被“皿煮滋油”替代时,人们开始冷嘲热讽起来。其次,政治对中文的影响在于自上而下的整体塑造。对外,外交家们顾左右而言他,频繁发挥“战狼精神”,使用流氓化的语言回击提问;对内,通告长篇累牍同时言之无物。在独立媒体缺位的同时,在官方传声筒的作用下,“官话”至上而下地传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真理”的形式被唯一固定了下来,即“凡是政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其他人说的都是错的”。更进一步地,政治开始影响思维本身,因为“两个凡是”在逻辑上是荒谬的,民众为了调和“官话”同现实的矛盾,不得不使用更深层次的逻辑等式,即凡事不看事实,而是要看说话的人屁股正不正,如果歪了,那么 TA 说的都是屁话。最后一个政治对中文影响的体现,就是 GFW. 墙的存在斩断了简体中文使用者同世界上其他人的交流可能,使得人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再认为世界上有其他可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墙外的人在人们看来,既是跳梁小丑也是可怕的食人恶魔,完全取决于当时的语言环境。

这套体系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便是反对它的人,也会深受其影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而到最后,中文恐怕只会剩下两种词语:赞美和仇恨。到那时,中文在我看来“确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