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 《十二怒汉》
昨晚看了《十二怒汉》,剧情是陪审团中的 12 个人对一起弑父案进行讨论。故事的主要场景是一间热气腾腾的小屋,而情节发展完全靠对话来进行推动。
剖开陪审团制度的外衣,里面的核心就是美国司法的疑罪从无,也就是当现有证据无法肯定被告是犯人时,就应当判定为无罪。在豆瓣上很多评论都说这电影和辛普森案很像,但我实在没看出来,辛普森案翻盘的原因是检方违背了程序正义,而这部片子中,出了问题的是证词本身不可靠。感觉那些发表类似评论的人可能都是在蹭当时的热点事件吧。
中国也翻拍了一部类似的片子,叫《十二公民》。基本剧情雷同,但是在细节上作出了一些“特色化”的修改,比如原片中的 8 号并没有指明有什么特殊身份,而中国版的片尾,何冰饰演的异议者在众人离开会议室之后,突然又扭头回来,捡起了自己忘掉的检察官证件。这个收尾基本上颠覆了原作想要传达的精神。这种特色化的修改,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可能是为了传达,“公民”必须在精英的领导下才能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合理化 8 号的动机,原作中,他只是一个不愿意草率定人生死的人,因此改版就不得不给他按上了检察官的身份,否则他的动机就站不住脚,背后隐含的东西令人深思。此外,中国观众可能更迫切地想要得到这样一种保证,那就是这场辩论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放跑了一名凶手。在很多原片的评论中,我也看到有很多观众坚持认为被告是有罪的,无视了电影中已经给出了质疑这些证据的理由。类似的讨论已经足够多,我也就不再延伸下去了。
除了本片宣扬的司法理念之外,我也对整个案情推理形式非常感兴趣。在两个证人的几句证词中寻找漏洞,进而推演案件发生时的实际情形,这在推理小说界,有一个专门的流派叫“安乐椅侦探”。这一流派的特点就是侦探足不出户,单纯从寥寥几句话中推理出事情的真相。非常推荐阅读经典之作,《九英里的步行》,里面的侦探仅仅凭借书名上的这句话就推理出了一起还没人知道的凶杀案。喜欢动漫的朋友推荐京都动画出品的《冰菓》,里面有一集是男女主在社团教室里听到了一句校内广播,然后主角就在这基础上也演绎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
这部电影中的两个证人证词看似非常简洁有力:楼下的老人听到了楼上被告发出的动静,并且在走廊上看到了逃跑的被告;而对面楼里的失眠女人偶然间目击到了行凶现场,并言之凿凿地说她看清了被告的脸。如果单纯靠这两句证词,观众并没有什么质疑的空间,所以“安乐椅侦探”往往会使用盘外招,比如,证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证人是否可靠呢?电影用同样的套路让两个证人的证词都变得不可信:楼下老人患有风湿,不可能在他声称的那段时间里飞奔到走廊目击被告;对面的女人需要眼镜才能看清现场,而她当时是失眠起床,很可能并没有戴着眼镜。
这种类型的推理饶有趣味,形式再极端一点就变成了“海龟汤”,从看似简单的线索中进行演绎推理,整个过程会带来强烈的理性满足感。这方面我觉得西泽保彦的书做得比较好,他的书在我看来都算是“海龟汤”推理,其中的巅峰之作应该是《啤酒馆之家》,并且西泽保彦有一点做得比同行更好,那就是他笔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身材瘦小、一副仙人模样的匠仔,身材出众的冰山美人高千,延毕好几年的漂撇学长,还有卖萌担当的小兔,就算懒得看推理细节,看人物互动也是极有趣的。最近我就打算重新读一遍他的书,而且最近再过不久圣诞节不就到了吗,我可以再读一遍《羔羊们的圣诞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