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ko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笔记

一本几万字左右的小书,从鸦片战争讲到蒋介石。以近代中国的三次探索作为主线,简要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影响了相当多的史学家,可以看作是民国时期近代研究的开创者。中国近代史始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段历史。熟悉在于中国人早已潜移默化地保有了一些成见:日本人坏、国民党又蠢又坏、苏联老大哥好、中共伟大正确光荣。但由于中国人只接受了单方面的思想灌输,所以往往之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看待近代史,所以脱离了中共的语境,中国人可以说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

读这本书可以多多少少矫正一些偏见。由于本书作者是站在国民政府一方的,而且书成时中共还没有成功,所以并没有多少涉及中共的内容,只是在最后提及孙中山同列宁达成的同盟。在前面几章,作者认为李鸿章向俄国求助是引狼入室,而孙中山的做法又何尝不是呢?

近代中国的三次失败尝试:

  1. 以恭亲王、李鸿章等人为首的第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引进技术实现国防近代化。而近代化的国防需要近代化的政治、经济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同时李鸿章的改革也面临落后政治制度的阻碍:中央没钱,皇室铺张浪费,在甲午海战前,还不得不替西太后修建行宫。除了客观的障碍,李鸿章等改革派自身的缺陷也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辞退英国海军顾问,让啥也不懂的陆军军官邓汝昌来领导海军。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的排名比日本高,可以说在物质方面势均力敌。中国的失败在于落后的思想体制。
  2. 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一部分人认识到仅仅进行技术改革是无法拯救中国的。于是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获得了光绪帝的支持。他们的目的是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废除官八股科举制,取缔无用的官职,最后实现君主立宪。这些做法自然首先遭到士绅阶级的激烈反对。西太后慈禧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她软禁光绪使得维新彻底失败。这次失败象征了依靠皇室进行改革是行不通的,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朝廷恰恰是改革的阻碍。
  3. 第三次是守旧派的尝试。事实上守旧派也是爱国的,至少他们也是想要维护中央政府。然而守旧派领导的改革注定失败。他们一方面扶持义和拳来抵抗外国人,一方面继续康有为实施的改革。然而两种措施都是无用的。义和拳本质是民间对于外国人的仇恨聚集起来的土匪组织,他们并没有近代化的认识,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古代农民起义的程度。而政治制度改革也已失去人心,因为时人早已失去了对于朝廷的信任,他们认为所谓的改革不过是借机削弱汉人势力。

三次尝试都是清王朝为首的势力企图通过不彻底的改变来存续其统治的尝试,但由于主观与客观的限制,使得他们难有作为。只有全面接受西洋教育的人才有可能领导一场真正的革命,这个人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的构想是将中国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军政是为了清扫旧势力,训政是为了替宪政做好物质准备。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造成了革命党人的满目乐观,他们认为可以直接进入宪政阶段。由于没有培养自己的革命军,党内同志对于孙中山的思想也并不理解。导致了袁世凯盗取革命果实,导致日后的军阀混战。

上面这些是本书的主轴。另外作者也介绍了中日在高丽的冲突,读着也很有意思。

近代化的高丽受到了两大势力的影响。中国将高丽视为中日之间的缓冲区,高丽若失,那么东北岌岌可危。日本将高丽视为大陆跳板,为了远征中国,高丽是必须的。这就是高丽的命运,可以对比日后的朝鲜战争。这就是夹在两大国之间小国的必然命运。近代是中日,现代是中美。朝鲜的独立之梦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