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ko


观新番《本田小狼与我》有感:向生活要求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几个月前看的漫画没想到动画化了,看漫画的时候觉得一般,于是也就一直拖着没看动画。昨晚无聊的时候点开了动画,没想意外地好看。比起漫画,动画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丰富:用灰暗的色调来表现女主小熊黯淡的生活,从她的平静而单调的声线中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看着她每天回到空荡荡的家,日复一日地吃着同样的午餐、晚餐,生活中也没有丝毫令她感兴趣的东西——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也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什么欲求的人。想要养猫,却担心可能会带来的麻烦,更不想体验爱宠离别时的痛苦;想要去旅行,但又害怕旅途的艰辛,也告诉自己旅行带来的改变不过是暂时的。不像小熊,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只做必要之事,却不去追求可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上一次我露出开怀的笑容是在什么时候呢?似乎不曾有过。我以为这就是禅,对一切都不执着,不追求,我只向世界索求生存必备之物,不求其他,但结果是,我失去了更多东西。

不明白为什么这里也会存在吊诡的马太效应,但现实就是,当我放弃去追求生活中的东西时,我以为我会获得发自内心的平静,但我失去了本来拥有的一切。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健康,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恶化,吃的东西变得很单调,不追求什么营养美味,毕竟只要能填饱肚子不被饿晕就行了,我甚至开始进行无意义的节食。

欲望是资本主义设下的陷阱,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动力,但对个体来说,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以前我只看到欲望坏的一面,却轻视了其积极的一面。女主为了购买摩托车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配件,于是决定去打工,这就是她为了欲望积极生活的证明。同时,她结识了和她一样喜欢 cub 的车友,一成不变的孤独生活开始产生变化。而无欲无求的我始终曲高和寡,别人自然也不会对我产生兴趣,因此我始终孤独一人。

回想过去,我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往往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因为同样喜欢世界上的未解之谜,我和小学同学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同样对 Gameboy 游戏感兴趣,因此和本来不可能产生交集的人相谈甚欢。而到了高中,我无法强迫自己喜欢上 Dota ,篮球之类的东西,因此再也没有能谈得来的朋友,即便尝试和其他人聊天,话题也会被引向网络游戏,我只能在一边默不作声。工作之后,情况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周围的人不是在谈论手机游戏,就是在讨论赌球彩票,我根本找不到同样喜欢阅读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也用 kindle 看书的人,结果发现他看的都是网络小说,当我尝试向他介绍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时,他也只是惊讶于我的阅读量,话题也没能进行下去。

这给了我一个新的看待生活的角度:是兴趣决定了社交圈。当背弃时下流行的事物,我便已经走上了孤寂的道路。难怪周围会有那么多人,会热衷于抖音、微博、朋友圈之流,因为别人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那就等于被抛弃于社交圈之外。他们被迫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其实并没有孤僻的人,只有稀见的兴趣。和我一样的人常常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以为是自身性格导致了孤独,进而自怨自艾。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只不过没有和其他人那样的爱好罢了,你并没有什么罪过,也并不低人一等。想想看,当你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对某事感兴趣的人,也一定会涌现出多得不得了的话题吧,内向什么的,不过是没有共同话题罢了。

当和其他人有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有了伙伴。如果对生活一无所求,那当然失去了潜在的伙伴。如果害怕孤独,也不必向流行的事物妥协,因为大众的往往就是肤浅的。如果自己的爱好少有同志,那就不断拓展出新的维度,如果周围没有喜欢阅读写作的人,那就去尝试更多新的东西,比如去旅行,去参加各种运动,去加入各种职业爱好圈子等等,这样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的概率就越来越高,最后你总能找到伙伴。

在不经意间,小熊身边开始有了色彩,中午她有了一起吃饭的朋友,有了聊天的话题;因为有了摩托车,她的世界范围也变得更大了,她可以去更多的地方,见识更多的风景。以前她只有三点一线,最后她已经开始在海边骑行感受海风了。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一开始的她完全不一样了,她能够主动地承担班级的责任,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与其说这是本田的广告,倒不如说这是对我们生活的启示:你向生活要求的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