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ko


《消失的搭车客》:都市传说的起源、演变与意义

都市传说一直是我很喜欢的题材。几年前读大学的时候,百度贴吧还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狗皮癣广告,我非常喜欢其中一个叫“恐怖吧”的贴吧,里面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帖子。印象深刻的有讲述国内外发生的悬案,包含白银城连环谋杀案(现已告破)、南大分尸案,黑色大丽花等等,对于一直嗜好推理小说的我,这些案件都是不可多得的思考素材。除了这些犯罪纪实的帖子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玄乎”的故事,我记得有个帖子专门罗列了一些“世界禁曲”:里面有非常出名的三大禁曲, 黑色星期天忏魂曲 以及 第十三双眼睛 ;还有国内比较出名的 嫁衣幽媾之往生, 星星说爱你 等等。传说,听了这些禁曲的人最后都会 纷纷选择自杀。我好奇地去找来听了,结果发现只是旋律比较不同寻常而已,甚至有个名为死亡重金属的流派专门创作这种风格的作品,尸恋、肢解、虐待等是这种流派的常见主题。

接触了这么多都市传说之后,我开始好奇这些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吗?还是说仅仅是虚构?如果只是故事,那么背后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花了三天时间读了一遍《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都市传说

这本书的讨论对象是在 1930~1980 年期间收集到的美国都市传说,作者根据故事的主题进行了分类。同一类别的故事有一致的主题,它们看上去就像是从一个母版故事分化而成一样,这些主题相近但细节各异的故事被作者称为“异文”。通过研究这些异文,作者揭示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都市传说在不同时间、地点流传的过程中,被转述者增添了许多符合相应背景的细节,使其更贴近听众,同时也让故事更广泛地流传开来。这些故事细节的变化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是对社会文化研究者们非常有价值的民俗学材料。

虽然这本书里面搜集的都是流行于上世纪美国的故事,但是它们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也并不陌生,因为很多主题是所有人关注的主题,比如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眼熟,你一定也听过类似的故事吧?不一定是宠物尸体,任何你不想要的东西却阴差阳错地被小偷偷走,这其实就属于同一类型的故事,比如我就搜到这样一个 2013 年的“新闻”(或者是段子):保定小偷误当女子手中狗屎袋为钱袋当街抢走

还有的都市传说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反应了当时民众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在“肯德基油炸鼠”这个故事中,一对夫妇开着车去肯德基买炸鸡,丈夫买好了食物回到车上,妻子吃鸡的时候觉得味道有点古怪,于是丈夫打开灯,发现妻子吃的是炸的酥脆的老鼠,妻子当场昏倒了。这类故事流行的原因是它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现实:唯利是图的食品厂商为了利润会做出惊人之举;同时这样的故事也是源于民众对隐藏起来的食品加工过程的阴暗想象。自然,在中国这样的故事更是多种多样,仅仅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就有:

  • 上高中时同学告诉我,他朋友在肯德基吃到了六条腿的鸡
  • 几年前流行故事中,晚上的街头烧烤卖的肉其实是流浪猫的肉
  • 朋友的朋友在超市卖的辣条里吃出了避孕套,甚至我的高中物理老师还严肃地告诉我们辣条的原料就是避孕套
多长了六条腿的鸡(想象图)

多长了六条腿的鸡(想象图)

虽然流传于中国的这些故事有些夸张的成分,比如六条腿的鸡显然不可能存在(不然肯德基可以去领诺贝尔生物学奖了),但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辣条尽管不是避孕套做的,但加工过程同样非常恶心,而街头烧烤用的虽然不是流浪猫的肉,但里面的肉也卫生不到哪里去,有的是掺了猪下水杂碎,有的是过期肉。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对现实的“想象”,而当这种想象符合了现实时,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又得到了加强。 如今随着外卖行业的兴起,人们在享受足不出户就享受美食的同时,心中隐隐还是会有所不安:外卖商家用的材料是卫生的吗?外卖员在送食品的过程中会不会对我要吃的东西做些什么,比如吐痰、带着外卖去厕所……? 都市传说就是在这种想象中诞生的,作者在分析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得出一个结论:

民间传说之所以绵延不绝,可以大致归结于口头传统对于 事物可能性 的艺术化探寻…… 当一个讲述者开始编排这些想法的时候,他的听众开始回应、重复,并且添枝加叶,传说就是这样形成、传播的。这些都市传说,依然蕴含着我们文化的象征,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而当人们接触到新事物时,这种对可能性的探索也达到了高潮。比如“炉中宠物”这类故事,主角往往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漫不经心的保姆,或者是吸了大麻的嬉皮士。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认为微波炉能烘干宠物的毛发,有的在看顾小孩的过程中听错了雇主的电话,有的单纯是嗨了把婴儿当成了火鸡——最终,他们把宠物、婴儿放进了微波炉里。这一类故事未必在现实中有原型,但都符合了人们对现代科技的恐惧和想像。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异文是,有一个研究员忘了关上微波炉的门,结果站在边上的时候,五脏六腑都被烤熟了。

从古至今的搭车客

还有的都市传说是基于传统故事的改造,这类故事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从古至今用各种形式流传着,并且不断在细节上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比如本书着重介绍的“路边幽灵:消失的搭车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如此流行,以至于维基百科上还有专门的页面1介绍。

这个故事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好心的司机在路边载了一个要搭车的人(这个人往往是女性),而达到目的地的时候,司机却发现后座的人不见了。

仅仅是作者收集到的,就有十几个流传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版本,每个说故事的人都显得信誓旦旦,认为确有其事。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圣经成书的年代,在《使徒行传》 08:26 中早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 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 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 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 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 他所念的那段經,說: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 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 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 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 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

在这个故事中,讲述者将消失的搭车客同宗教因素相结合——毕竟只有神才能让一个人消失——他们之所以搭车,是为了引导人们信奉上帝。在流传于 20 世纪的版本中,同样也出现了这种结合,不过故事背景从马车变成了汽车,在这个故事中,搭车的人作出了预言:

可以想见,故事的讲述者们在讲这个故事的同时,总会试图解释乘客消失的原因。在教徒眼中,那自然是神迹,是神对羔羊们的启示;而现代人对此则有了更接地气的解释:很简单,那是鬼。 于是消失的搭车客就成了典型的鬼故事。在解释鬼搭车的原因时,人们就开始发挥出各种各样的想象力。有的催人泪下:那是因为意外去世的女孩,搭车是为了回家看望父母;有的单纯是鬼在恶作剧,它们把司机骗到墓地好吓他们一跳。比起宗教故事,这样的改编有了更广泛的生命力,作者就收集到了在 1954 年的韩国流传的版本。

这个故事是如此流行,以至于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频繁登场。美国就拍过一部叫《搭便车的人》的电影,里面的乘客变成了连环杀人犯。值得一提的是,恐怖电影常常受到经典都市传说的影响,能从中看到都市传说的因子:

  • 《尖声尖叫》,保姆 + 匿名恐吓电话。顺带一提,过去以保姆为主角的恐怖片相当流行,比如美版《咒怨》、《万能钥匙》等等
  • 《 X 档案》中的一集,下水道里出现了变异寄生虫(下水道鳄鱼的异文)
  • 《怪谈新耳袋》,日本恐怖剧集,其中一集讲的也是消失搭车客的故事,剧情完全照搬了都市传说
《尖声尖叫》海报

《尖声尖叫》海报

讲故事的理由

在罗伯特·麦基《故事》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

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比起单纯的大道理,人们更喜欢听故事。于是故事成了传达思想的绝佳载体,耶稣用寓言传教,禅宗用公案开悟,老人们同样也用故事教导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而都市传说传达的就是普通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焦虑。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人们开始传播吃到老鼠、蟑螂、僵尸肉的故事,有的故事甚至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2 。人们也忧虑于婚姻压力,最近天价彩礼的新闻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哥,咱家有钱了”这个故事3。结婚是个问题,抚养儿童更是个问题,如今幼师欺凌幼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的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更是令无数人心寒,而当这种焦虑与对权贵的恐惧相结合后,就有了“大人物光顾幼儿园”的传说。

社会压力成了都市传说的天然温床,这类故事的目的在于发泄不满,渴望认同,是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无怪乎政府会将一切非官方的言论斥为“造谣”了。作为对比,去年三月“著名”的外交部发言人在推特上讲述了一个故事,它在百姓眼里成了“事实”,我常常能听到老家的亲戚在微信群里怒斥美国的无耻,扬言应该用原子弹反击。

可以看到,在垄断了讲故事的权利之后,就有了定义真相的力量。